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山西发起猛烈进攻。当时掌控山西军政大权的土皇帝阎锡山刚愎自用,对八路军朱德总司令提出的正确战略建议置若罔闻青岛股票配资,在军事部署上犯下致命错误。更糟糕的是,中央军与晋绥军之间矛盾重重,互相掣肘,导致战场配合严重失调。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,太原这座军事重镇很快沦陷于敌手。
太原失守后,党中央和毛主席审时度势,立即调整战略部署。考虑到日军可能采取大范围迂回包抄的战术,特别是在山西复杂的山地地形中,很容易将八路军主力部队围困。为此,毛主席果断决定将原本集中作战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(115师、120师、129师)改为分散独立作战。这一重大战略调整,为后续的敌后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展开剩余83%1937年11月10日和13日,八路军第129师连续召开两次重要军事会议,深入研讨太原失守后的战略发展方向。师长刘伯承亲自主持会议,这位后来被誉为军神的杰出将领,此时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最初,八路军总部为129师划定的作战区域是晋东南地区,这里毗邻平汉铁路,与河北、河南两省接壤,具有极大的战略回旋空间。
在会议上,129师传达了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决定。刘伯承师长不仅详细部署了具体作战计划,还就敌后游击战的战术运用做了深入讲解。1937年11月15日,129师开始实施大规模分兵计划,将主力部队化整为零,分散到各个战略要地。这一重大军事行动,为后来形成太行、太岳、冀南三大作战集团奠定了基础。
这三大作战集团分别由三位杰出的将领统领,他们就是129师赫赫有名的三陈:陈赓、陈锡联和陈再道。太行地区作为129师的大本营,不仅驻扎着师部机关,后来还成为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所在地。这里的主力部队是385旅及其发展壮大的各支地方武装。值得一提的是,385旅的旅长正是夜袭阳明堡一战成名的陈锡联将军,这位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小钢炮的猛将,此时接替了留守陕甘宁的王宏坤,成为重建后的385旅指挥官。
太岳地区的部队则是由威名远扬的386旅发展而来。386旅旅长陈赓将军堪称军事奇才,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在情报战线上也屡建奇功。就连蒋介石都对其忌惮三分,曾特别下令不得伤害这位传奇将领。至于冀南地区,则是129师跨越平汉铁路后开辟的全新根据地,这一战略要地的开拓,首先要归功于129师副师长徐向前。这位昔日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,于1938年4月26日率领部队从太行山挺进冀南,以南宫县为中心,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建立起了稳固的抗日政权。
在徐向前调往山东后,冀南根据地的重担落在了陈再道将军肩上。实际上,陈再道早在1937年12月底就奉命来到冀南。这位湖北麻城走出的战将,1927年就参加了著名的黄麻暴动,从基层士兵一步步成长为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的指挥官。徐向前曾高度评价他:有陈在(再)道,饿虎难行!能攻能守,再道之勇!
有趣的是,虽然陈再道当时是386旅副旅长,但他带到冀南的却是385旅769团的部队。这支部队包括三个步兵连、一个机枪连和一个由三个团骑兵排组成的骑兵连。这种跨部队的人员调配,既体现了当时战况的紧张,也彰显了八路军打破山头主义的决心。
129师进入冀南的战略意义重大,需要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将领。当时师部主要将领都身负重任:参谋长倪志亮在太行筹建军区,徐向前副师长在开展统战工作。刘伯承师长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选择了战功赫赫的陈再道。虽然386旅因战事吃紧无法抽调兵力,但385旅769团的大力支持,为陈再道在冀南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陈再道到达冀南后,以五个连队为骨干,组建了129师东进纵队。在他的领导下,这支部队迅速壮大,从最初的五个连发展到三个团,最终整编为八个支队和独立团,总兵力达到两万人。冀南根据地也发展到五个专员公署、51个县,拥有800万人口。各种抗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,形成了稳固的抗日民主政权。
然而,冀南根据地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。这里地处日军华北方面军的腹地,是敌人重点扫荡的目标。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断挑衅,形势异常严峻。陈再道曾感慨:冀南抗战五年,不知脱衣睡觉是何滋味?这句话生动反映了当时的艰苦环境。在刘伯承师长的亲自指挥下,八路军取得了香城固战斗等重大胜利,刘伯承称赞这是模范的诱伏战。
陈再道在冀南坚持抗战五年,直到1943年赴延安学习。他带去的三个红军连,后来分别编入不同部队,在解放战争中继续建功立业。陈再道本人也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,参与指挥了上党战役、邯郸战役等重大战役。1955年,这位功勋卓著的战将被授予上将军衔。1993年,陈再道将军在北京逝世,安葬于家乡湖北麻城的烈士陵园,他英勇抗战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网站首选_配资网站排名_配资交易网站观点